close


難得一部讓我著迷的放棄睡眠,發人深省的電影 - 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

配樂裡Society一段歌詞唱到
『When you want more than you have you think you need    and when you think more than you want    your thoughts begin to bleed』﹙當你終日為了慾求羈絆,而你的慾望多過了需要,你的思想便開始流血﹚

這個燒掉美金,樂捐所有存款,拒絕世俗的名利軌道的極端超級流浪者,徹底的貫徹人生體認的本體。比起表象的美好,更追求的是每一天的真實。

『人們以為快樂是建立在人際關係裡,但上帝造物,快樂可以來自於任何事物。』
『洶湧的激流是大海給我們的禮物,我們不需要變得強大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而是要去感受強大,才能使我們的心志更堅強。』
『這種自由和簡單的美好,讓我無法抗拒。』『新的靈魂來自於新的體驗。』他說。

不論是電影的拍攝節奏、配樂、剪輯、文字,導演西恩潘的處理手法脫俗細膩,許多鏡頭也極具深義。從克里斯的選擇與堅持中,見到微顫抖瑟但卻強大的生命角度。

看完這部電影後真是參雜淡抹哀傷的一陣爽快!
整部電影思索生命的力道、富含哲理的文字,都讓我回味良久。腦中到現在還是不斷放送電影的旁白、迷離清新的畫面美景盤旋不去...我想它就是今年的最愛了。

很喜歡片頭引用拜倫的詩:
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,
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,
There is society, where none intrudes,
By the deep sea, and music in its roar:
I love not man the less, but Nature more.

簡介:改編自著名作家Jon Krakauer的"阿拉斯加之死",有豐富登山與瀕死經驗的他在聽聞這個真人真事後所寫下的。事件的起因是一名叫做克里斯的男子(Emile Hirsch飾演),克里斯家境富裕,他在1990年大學畢業後,毅然捨棄了身上所有的財產,獨自前往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中,捨棄物質生活體驗回歸自然。失去連絡四個月後,人們在一個偏僻的野營地的一輛廢棄公車上,發現了他的屍體... 


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 1968/2/12 - 1992/08/18
Chris死後2週,被獵麋人發現陳屍在公車上 (這張自拍照是從他的相機裡找到的)

PS:這部電影很可惜台灣未上映,不過在今年的2008金馬影展可以看的到了。
        台灣譯名【阿拉斯加之死】

 

其他推薦:充氣娃娃之戀 Lars and the Real Girl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愛在暹邏 The Love of Siam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迷幻公園 Paranoid Park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mee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